今年2月4日起,公立動物收容所全面實施零撲殺,收容動物再也沒有過了12夜,無人認養就被人道處理的命運,然而,政策上路半年後,實際調查採訪發現,看似友善動物的零撲殺,引起極大反撲,街頭人狗衝突加劇,犬隻所內死亡大增…
「現在就看誰的壓力鍋先炸開!」桃園市動保處動物管制課課長高瑜婕形容,每個收容所都是一個壓力鍋,零撲殺實施後,要嘛收容所爆量,不然就只好把流浪狗擋在外面,考驗市民的忍受度,「最倒楣的還是動物。」
零撲殺執行後,為了避免收容所爆量,各縣市動保單位紛紛實施精準捕捉。彰化縣動物防疫所技士洪世恩解釋,所謂精準捕捉,就是除非小狗有攻擊或追車咬人,才會派員處理,到現場後,還要訪問當地村里長,確認攻擊行為,報案人也等在現場明確指認,「有時候也找不到咬他的是哪一隻,或者也認不出來,」用這個方式控制不要超收。
所謂精準捕捉實施後,肇事明確的流浪狗才會被捉入所。
於是,自今年起,各地收容犬隻數大減,「去年1年收了快3000隻,今年1到6月才收了300隻,大概能夠協助處理5分之1的量而已。」結果就是,「本來遊蕩或民眾棄養的狗,沒辦法收進收容所了,狗就留在外面,比較普遍可以看到,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毛毛的、不舒服。」
流浪狗增加多少?保護動物協會祕書長黃慶榮指出,「公立收容所嚴格控制了收容的隻數,所以外面的遊蕩犬數,根據估計,大概要漲1倍上來!」本來上次普查(2015年),全國有12萬多隻流浪狗,現在最少超過20萬,他認為事實上也絕對不只這個數字。
街頭的狗變多,民怨隨之上升。洪世恩表示,「民怨增加,就變成找民代,不管是議員或立委,或者村里長來施壓,說狗一定要幫他們處理。」
比較2016年和2017年的農委會收容所統計資料,發現多個公立收容所都出現收容爆量的情況,包括台中市、台南市、嘉義市等,至7月底為止,所內實際在養量皆超過最適收容量,其他未爆量的收容所,也大多逼近緊繃狀態,例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等。
儘管實施精準捕捉,許多收容所仍收容緊繃或超收,動物福利堪憂。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最適在養量的計算,僅以收容所內可供動物活動區域面積作為基準,並非人力、資源等的綜合評估,尤其在照顧人力上,多數收容所皆未達編制要求員額。
洪世恩說,收容所如果有空間就會盡量處理,但是真的滿了,動物福利會無法兼顧,總不能解決了民怨,卻變成收容所違法。
不幸的是,人狗間的衝突增加,民怨上升之後,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虐狗案件頻傳,黃慶榮無奈地表示,各地動保團體回報,不僅民眾投訴狗咬傷人的案件增加,各地發生毒殺犬隻的案件也增加了 !
3年前返鄉致力於在地動保的桃園市推廣動物保護協會理事長劉盈如,舉一個真實案例指出,她上個月才剛處理了一件民眾陳情捕捉流浪狗案,主管機關一直以精準捕捉為由,要求陳情民眾舉證狗咬人,遲遲未介入處理,但民眾仍不斷陳情投書,於是協會決定介入,直接到現場去訪查。
人狗間的衝突增加,民怨上升之後,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虐狗案件頻傳。
豈料,訪問到附近一家便利商店時,店員立刻說:「你們來關心這隻狗哦?牠昨天才被打到吐血。」劉盈如聽了,當下一驚,去調監視器畫面來看,「果真發現有社區裡的住戶拿鐵鎚敲牠,還選在半夜行動,打完了就走,表示這是有目的的,不是突然被狗攻擊才反擊。」
附近居民也透露,這隻小白已在附近社區出沒達10年,年輕時若有人要打還會跑,現在老了跑不動,就只能挨打。
日前被人半夜拿鐵錘打到吐血的小白,老了跑不動,只能挨打。(圖/劉盈如提供)
她沉重地表示,這本來是一件民眾抱怨陳情流浪狗的案件,主管單位用精準捕捉推搪掉民眾的憤怒,但沒有解決民眾不喜歡這隻狗留在這個地方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問題會不斷擴大,原本的民怨,會變成動物虐待案件,「這對整個社會、人跟動物的和諧互動,都會有不利的影響。」
「這反映出零撲殺以後很明顯的狀況,主管機關以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有陳情就去捉,反正收容所還塞得下,現在是能不進來就不要進來,沒有在解決問題。」劉盈如說,問題會不斷擴大,原本的民怨,會變成動物虐待案件,「這對整個社會、人跟動物的和諧互動,都會有不利的影響。」
高瑜婕主管桃園市新屋收容所業務已13年,在零撲殺上路前,就憂心會帶動棄養潮,原本觀察新屋收容所內的狗群,應有5到6成來自被棄養的家犬,「以前民眾要來丟狗,我會要求再想一下,提醒會被安樂死哦,還會反過來被罵殘忍,」沒有了安樂死,她認為民眾會丟狗丟得更心安理得。
現在呢?
「民眾很會變通,會找出自己的路走。」高瑜婕指出,就算收容所爆滿,如果有民眾「拾獲」流浪動物帶來,根據動保法第14條一定要收,「最近發現大家怎麼這麼會撿,以前撿到的都是1隻、2隻,現在會動不動就拾獲一整窩,都說是撿到的。」
收容所實施零撲殺後,民眾安心棄養的情況增加。
她表示,最近也連續有好幾次,民眾把狗帶到收容所門口就跑了,連讓渡手續都嫌麻煩,不願意進來辦,「現在收容所內大概7、8成都是親人的狗,工作人員可直接碰觸,評估都是有被餵養過的狗。」
身為愛狗的資深動保人士,黃慶榮即主張恢復撲殺政策,他嘆了口氣說道:「這是必要之惡,還是要政府機關有最起碼的手段,遏阻人民隨便棄養狗,現在很明顯,各地流浪狗的數量都在增加。」
零撲殺上路後,提升認領養率、以解決收容爆量壓力,顯得格外重要。檢視今年1到7月的收容所的認領養率,皆比去年明顯增加,各縣市努力提出多元認領養方案固然是關鍵,但洪世恩直言,「那是因為分母變小了,每個月入所的狗變少了,所以認領養率就提高了。」
高瑜婕也坦白地指出,零撲殺之後,不會再有民間團體為了救狗,來大量地領養,一般民眾的認養數量是有極限的,面對送不出去的狗,就要禁錮終身,收容所的壓力很大。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研究專員邱于軒則表示,現在各縣市同步執行精準捕捉,有肇事紀錄或追車咬人的狗才會進到收容所,還有其他被民眾主動帶到收容所的,多是老病殘犬,收容所的犬隻組成,變成以這2類的狗狗為主,「收容所要怎麼幫這類的狗找到主人?要送養出去會變得很困難。」
於是,協會建議導入訓犬資源,例如較兇猛的犬隻,也許訓練過後可以作為工作犬,老病殘犬則需要投入更多的醫療資源,收容所都必須要有一些配套。
米克斯通常從幼犬時期因為人類的追趕而在成長上造成心理有極大的壓力。
收容所的米克斯成犬送養困難,若有行為問題,更需導入訓犬資源。
「兇的狗進來,怎麼出去?」高瑜婕問道,這一類「賣相」不好的狗,比例會越來越高,牠們的出路是無解的,「現有的法律結構(零撲殺)就是讓牠們在收容所待一輩子。」
「目前除了比較有錢的台北市,有雇專門的訓犬師,其他縣市根本沒有資源做這件事。」邱于軒說。
經常走訪北部收容所擔任志工,劉盈如也看到有幼犬已經被關了一年,「到現在也還是沒有送出去,長久以來會有行為問題,不知道怎麼跟人類相處,就算有一天被認養,也很可能被退回,」隨著收容的時間延長,牠們找到家的機會也就越來越渺茫。
劉盈如痛批,因為零撲殺上路,「狗就一直關關關關!收容所變成狗安養終老的的場所,變成政府帶頭開狗場了,跟私人狗場一模一樣了!」這不是我們原本對收容所的想像,應該只是中途之家。
「如果是被棄養的老病殘犬,可能關個1、2年就死了,如果是幼犬哩?會被關15、20年,用想的都覺得這是一件很殘忍的事。」劉盈如不捨地說。於是,協會開始號召更多的民眾到收容所當遛狗志工,解決狗狗的行為問題,也開設動物行課程,讓更多的飼主了解狗的正常行為,「民間團體能夠做的也只有這樣了。」
零撲殺上路後,無人認養的狗貓面臨終身監禁。
許多狗貓將面臨在收容所終老一生的窘境。
在人道處理率大降的同時,更令人驚訝的是,所內自然死亡率卻顯著地提高。
今年1到7月公立收容所的人道處理率,除少數縣市外,多是0或百分比個位數,總人道處理隻數為485,遠低於去年全年人道處理的7960隻;然而,死因為自然死亡的所內死亡率卻紛紛飆高,屏東收容所甚至高達25.59%,死亡228隻,台中市收容所所內死亡率也有13.26%,共計461隻。
台大獸醫系教授費昌勇引述美國收容所獸醫協會報告,並綜合比較農場動物的自然死亡率建議,台灣動物收容所的平均所內死亡率應在2.5%以下,超過2.5%即為不友善收容所,「但目前台灣(收容所)的自然死亡太高了,顯示有嚴重不符合動物福利的問題存在。」
在零撲殺實施前,去年全台尚有3家公立收容所,例如雲林縣(0.16%)、屏東縣(1%)和台東縣(1.17%)等可歸為友善收容所,今年起卻只剩台東縣1家收容所(0.25%)仍維持「合格的」所內死亡率。
對此,黃慶榮表示,過去的收容所尤其是屏東,12天的時間到了,沒送出去的狗就撲殺,因此自然死亡率低,現在全台灣各地都一樣,只要不是人工殺死,狗會在所內打架等等,「不安樂死就讓牠自然死,以前就預計自然死亡率會提高,現在也確實增加。」
費昌勇進一步提供科學性的解釋指出,當零撲殺執行後,收容所會快速爆滿,動物為了競爭空間、尊卑和食物而互相攻擊,就造成群體動物的焦慮,而這樣的焦慮會降低整群動物的免疫力,使得疾病在收容所內極易發生並快速傳播,更使得自然死亡率大幅升高。
今年2月,宜蘭縣收容所即在超收達140%的情況下,所內爆發犬瘟熱,在相互傳染下,必須緊急人道處理72隻狗。
各收容所內收容緊繃,所內動物福利堪憂。
「最近在做公立收容所的訪查,發現這種現象,問所內人員狗群間會不會打架打死?都說不會,鬼才相信!」黃慶榮說。
那怎麼辦?不少動保團體甚至注意到,零撲殺上路後,由於民眾和一些動保人士的錯誤認知,也分不清「零撲殺」和「零安樂」的區別,許多公立收容所連符合動保法的正當安樂死,也都不敢執行,怕被罵,黃慶榮認為,「該安樂的就要安樂死,不能病重就讓牠自然死,那不叫動物福利。」
「零撲殺」和「零安樂」的主要區別在於,零安樂係指收容所內任何一隻動物都不得人道處理、安樂死;而目前法規規定的零撲殺,則是禁止收容所為降低收容壓力,撲殺健康的動物,除非患有法定傳染病、重病無法治癒、嚴重影響人畜健康或公安等則不在此限。
在桃園市新屋收容所擔任志工已7年的Zoe也感慨深刻,看到不少傷病痛的犬隻,在民眾壓力下,無法結束痛苦,主管人員也盡量不執行安樂,避免被罵。
「不管志工還是民眾,應該給獸醫師和收容所更大的勇氣和支持,相信大家不樂見狗狗被安樂,但更不樂見傷病犬活著只剩一口氣。」
儘管零撲殺逼出一堆問題,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郭璇卻認為,零撲殺有其正面的「政策價值」?!
「有些人覺得捉進收容所被撲殺,至少沒有餓死、咬死、病死,或者關一輩子那麼慘,對我來說其實沒有差別,都是非常慘。如果不能撲殺可以促使流浪狗的源頭控制終於被落實,它絕對有是很好的價值。」
從台大就讀期間開始,郭璇投入流浪狗絕育工作已近14年。她表示,「以前就是有撲殺這條後路,民眾報一報、狗捉一捉,收容所滿了就殺一殺,可以一直這樣高枕無憂,」現在零撲殺上路以後,不論農委會或各縣市動保單位,不敢像以前一樣不重視結紮,以前不太支持TNVR(Trap誘捕、Neuter絕育、Vaccination疫苗施打、Return回置)的計畫,「今年跟他們談,他們就蠻樂意做的。」
於是,在農委會的介入協調下,懷生將和北市、新北市和基隆市合作啟動「北北基遊蕩犬密集絕育計畫」,藉助協會過去在北市內湖區和新北新店區等地的成功經驗,預計在2019年底前做到北北基遊蕩犬8成以上的結紮,以控制流浪狗數量的成長。
但郭璇強調,流浪犬絕育不是零撲殺政策的配套,現在只是在錯誤的政策後,回頭去找正確的方法減少流浪狗族群的數量,結紮之外,當然還有其他源頭管理的手段,例如寵物登記和飼主責任教育等也很重要,「想到過去動輒編列數億元的預算蓋收容所,現階段把大部份資源放在結紮,才最合理。」
以慈悲為出發點的零撲殺,卻引發街頭人狗衝突升高和棄養增加等反效果,人類的錯誤,受苦的永遠是動物,檢討零撲殺的同時,也應重新思考慈悲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