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提妮

修改時間 2020-02-01 08:10:02

股市菜鳥考照記

股市菜鳥考照記
很多人都想要嘗嘗投資、提早退休的甜頭。但文學院出身的人,要怎樣自己做功課、買股票呢?其實我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我在台北工作時,報了某大的EMBA,科目有經濟學、會計學、企管學等。但因為那時忙著談戀愛,讀了不到一學期就放棄了。婚後搬到南部,我接觸到助理的工作,因此想自學商科,考了國貿丙級、會計丙級,也一度想要考記帳士,盤算著讀會計的CP值很高,因為很多公職考試也會將會計學納入考科,在民間企業也很實用。但很快地,我發現自己很粗心,對於數字並不是很在行,於是打消了念頭。

最近一年來最大的收穫就是就業考試有所斬獲,最大的突破便是辦了證券戶,打算進軍股市,插旗ETF。今年的台股指數很高,不知道是因為近年0050、0056很紅的關係嗎?連我這個「擦鞋童」都想買了。我出身一個保守的客家家庭,祖父母視打麻將如洪水猛獸,更不用說玩股票了。因此我的父母也是如出一轍地保守老實,決不碰股票。

在等待分發時,我也開始著手準備未來升等會用到的金融證照考試。人身保險證照到手後,正在猶豫要準備哪一個考試時,我注意到了證券商業務人員考試,分成證券商業務人員(即普業/初業)和證券商高級業務人員(高業),考科都是財務分析、投資學、證券交易相關法規與實務,共三科 。財務分析就是會計,我仗著自己考過會丙,而且未來的東家只採計初業或高業其中一項,為了節省準備的時間與買書的成本,我選擇直接報考高業。

在PTT上,很多神人、學霸分享金融證照的考照心得,認為花幾個晚上,準備個兩週到一個月就可以把高業考到手。但我只是一介凡人,我讀了七週,每週三個全天都在讀高業,平均一天七、八個鐘頭,其中的過程只能說是生不如死啊。因為公式太多,我根本背不起來,做再多的計算題,沒有背公式,就沒有辦法轉換自如。我花了七八成的時間在投資學、財務分析上,做題庫時,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連帶地,法規與實務根本沒時間記誦天數、百分比、罰則。考前倒數兩天,我終於卯起來背公式,該對的計算題總算如願得分。考完隔天對答案時,沒想到除了財務分析66分,其他兩科都有七八十分的水準。只能用感激涕零、歡天喜地來形容。現在回想起來,整個準備考試的過程並不完全是不堪回首(可能也是因為有及格,才能先苦後甘、甘之如飴)。

身為股民,想要消除跟上市櫃公司、股東、三大法人間的資訊不對等(information asymmetry),進股市前,可以考慮去考一張證照。畢竟讀書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準備考試,實地去使用財務公式及技術分析。畢竟股市名人、名嘴、投顧老師也會講些甚麼每股盈餘、權益報酬率、資產報酬率等。不管有沒有良心的,也都會叮嚀,要自己做功課,不要只是聽小道消息。

每股盈餘是怎麼算出來的?除權、除息是甚麼?現金股利跟股息股利有何差別、如何換算?市價、淨值、面額又有何不同?題目會考各個公式間的代換、應用,讓考生知道各種理論的來龍去脈、技術分析的箇中始末。也會在讀書時,邊提出自己的疑問:「現在台灣的股市是強式、半強、弱式效率市場?」

我一邊讀,一邊檢驗股市名人如施昇輝的「K值>80賣,K值80要不要賣時,前同事H提醒我該賣了。我跟她說,我從書上讀到,長期持有獲利較大。而且小賺一筆之後, 未來要再買進, 也要再花一筆手續費大約一百多。
但H說:「建議先做短,現在股價過高,應該等合理價或便宜價再存股較好。」隔天,看到K值是85,我便把唯一擁有的一支0050賣了。還好賺的錢剛好付書錢、考試報名費。

考高業,真的會讓一個原本不常用計算機,只需要偶爾用手機計算機的人,變成一個每天都要拿計算機噠噠噠的人。此外,我考完高業後發現,只買0050、0056等ETF根本不需考高業,因為妳考了高業之後, 就會很想要用裡面介紹的技術分析、波浪理論、財務公式等檢視個股。但ETF根本不需要考慮非系統風險,也就是公司的基本面啊。如果手癢忍不住的人,可能就會想要現學現賣,試試自己的身手。

但另一方面,買ETF需要考高業,買個股更需要考高業。我不敢說我讀了高業之後,馬上就變成股市專家。高手,但至少遇到不懂的,上網去查詢資料時,知道文章在說甚麼,如何用書中的理論檢視、消化、應用。我自認是個保守型的投資者,不敢奢望得到超額報酬,只期望得到符合市場報酬率的正常報酬。不要賠,就是贏。除非妳數學很強, 不然還是會建議要進股市前, 先考到一張高業, 就像國貿老師熊敏賢說的:「大家都是要考試才會讀書的。準備考試,讀書才會有效率,才吸收得進東西。」考照至少比住套房或是買高賣低、虧了一大筆錢付學費還要划算。

留言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