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之魂的燃燒

林育綾、曾梓倩、楊殿宏、舒懷緯/製作
謝婷婷、李毓康/拍攝 部分圖片/呂學緯、新經典文化提供

#本專題提供橫幅閱讀

身處數位化時代的我們,還能理解什麼是「文字的重量」嗎?

日星鑄字行即使虧本,也想完成這本《活葉集》。歷時3年,平均一天製作3個字,用追求完美的速度,對抗這逐漸失速的世界,汗水體現「文字的重量」。

台灣是世界唯一使用繁體中文字的國家,「日星鑄字行」是世界唯一打造正體中文的活版印刷鑄字廠,今年邁入50週年。

日星二代傳人張介冠堅守這沒落產業;作家張大春寫著幾乎無人寫、講究格律的古詩,兩者相遇有了共鳴,而有了這本全球限量100套《活葉集》。

從最輝煌到廢五金

張介冠曾與父親一同經歷活版印刷最輝煌的年代,直到產業進入數位化轉型,民國90年全台最大的鑄字行歇業後,剩餘幾間同行打算將上萬個鉛字、鑄字機等當成廢五金變賣處理。

日星鑄字行負責人張介冠先生。

2008年一斤鉛價約30元,日星有3萬噸,若再將店面出租,每月可收7至8萬元租金,也有財團出價數億人民幣收購。

「這是我父親一生的心血,我沒辦法那麼自私,將這個流傳千年的文明資產送進歷史的灰塵裡。」

張介冠決定保留日星鑄字行,甚至重建活版印刷這個產業鏈,讓這裡變成一座工藝館。

日星與張大春相遇

日星在2008年有過一次銅模字體復刻計畫,但種種因素讓這計畫不得已失敗收場。

2016年重啟了字體復刻募資計劃,就在那時與張大春老師相遇了。

作家張大春先生

張大春早年在報社工作,對這些鉛字塊十分熟悉,但當鉛字活版印刷逐漸走進歷史,他跟人們一樣不覺閱讀有受到影響。

當他看了日星鑄字行的紀錄片,才驚覺:「我們已經幾乎喪失了一種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工藝、技術以及美學!」

張大春心想,「雖我視舊體詩為一種不該在此一時代滅絕的文化表現,但大部分的別人並不這樣想。而日星的大師傅兼老闆張介冠先生,一定也是這樣想著他的事業的吧?」

張大春決定無酬貢獻自己創作的32首古詩,供日星鑄字行以傳統活版印刷的方式,印製成詩集,作為銅模復刻募資計劃的回饋品之一,所得用在字體修復計劃。

意外的是,這兩位大師都沒料想到,《活葉集》耗時3年才最終完成。




《活葉集》的排版呢?



2017年,日星找來兩位設計師高鵬翔、劉宜芬開始為《活葉集》設計發想。

排版師負責為一本書調整呼吸的節奏,就像人在不同情緒下說話,語氣會有不同的起伏。

劉宜芬說,「在文字和留白之間的虛與實,如同陰陽之間的平衡。有很多的人生哲學,其實都是工藝!」

《活葉集》的重量

為什麼在這個快速與效率的時代,還堅持用這麼費工的方式?張介冠說,「我只是把工作做好,不負他人所託。」

當初募資計劃一本詩集的贊助金額是1萬元,但每套詩集製作下來的費用,其實已經遠遠超過募資的金額。

日星鑄字行50年x張大春《活葉集》匠藝呈獻


展覽日期 即日起至8月31日

展覽地點 和平青鳥書店

展覽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臥龍街287號(近捷運麟光站)

還有其他閱讀推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