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曹汶龍扶著90歲的范玉蘭緩步走到餐廳,這對母子,一個是腦科權威,一個是失智症患者,他們天天說笑,常常唱歌。
「母親忘了爸爸,忘了結過婚,忘了很多人很多事,但至少記得我是兒子、我的名字。」
2019年范玉蘭邁入失智第5年,每當兒子唱「有媽的孩子像個寶」,她總兩眼直盯,一字字專心跟唱。
曹汶龍把母親捧在手心當寶,可母親哪裡知道。隨失智退化,媽媽將過去忘得一乾二淨,即便腦科權威的他,也束手無策。
據衛福部調查顯示,截至2018年失智症患者已超過28萬人,且持續成長,每38分鐘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
曹汶龍常把「母子互動」的影片放到臉書,引起諸多迴響,更喚起親情的可貴,盼大家理解失智沒那麼可怕。
曹醫師和母親的互動影片,在社群網站上超過330萬次觀看。
兩人笑答的場景在餐桌一遍遍上演。曹醫師用自己所學,引導母親互動,減緩退化。
「你是曹汶龍,我是范玉蘭。」
然而,日夜與失智者相伴,勞心又勞力,是許多台灣家庭面臨的難關。
前陣子曹汶龍發現媽媽精神快速衰退。
隔天掛急診檢查,發現是「子宮內膜發炎」,發炎液早已從輸卵管流到腹腔,最後只得動手術將子宮切除。
范玉蘭進開刀房時喊著「要去哪裡」曹汶龍說「去美國」
母親問:「不是去法國?」
兒子答:「那我們坐飛機去。」
見母親笑笑點頭,他才又溫柔安撫「現在要先睡一覺」
曹汶龍解釋,失智者被送進開刀房會非常不安,因家人不在身旁,處處都是陌生的環境,甚至影響麻醉過程。
若當下有熟悉的家人在身旁不斷給予關懷,讓他能安心麻醉,就能維護失智長者的尊嚴。
手術結束,曹汶龍到病房給母親讀床邊故事「三隻小豬與大野狼」,嘴裡一念到「咚咚咚、我是大野狼」,母親就笑,曹汶龍問她肚子開刀痛不痛?
「什麼痛?」范玉蘭眨眼一愣,什麼都不記得了。
失智症老人就是可愛,不記得開過刀,也不覺得疼,就顧著呵呵笑。
這棟民宅採挑高設計,家具不多,三面玻璃採光,有個小庭院,庭院裡有棵楓樹,四季皆有宜人景色。
聶志高/攝影
一般人很難發現這間民宅是為失智患者所設計。
「這一切是為了讓媽媽住得更安心。」
據曹汶龍多年家訪的經驗,長輩住在狹小無窗的房間久了,易起疑心、憂鬱,反讓病情加重。因此他與雲科大聶志高教授聯手,花2年打造這間「陽光玻璃屋」。
聶志高/攝影
在日本社會中,照顧父母多半是長子的職責,而歐美國家多住進安養中心。至於台灣則是「財產三分、孝道三分、父母更要三分,輪流照顧」,失智者時常居無定所,婆媳手足糾紛不斷。
曹汶龍說,在輪流照顧的過程,長輩往往會覺得「自己被丟來丟去、遺棄一般」,不只無助病情還更傷感情。
醫師直指,一旦患者從「輕度」退化成「中重度失智」,想搬走也搬不動,安養院因失智照顧難度高,拒收是常態。
父母一旦要回歸家庭照顧,更是考驗全家人的智慧。
失智症相較中風、癌症、心臟病的患者,是少了對死亡的恐懼,「他們除了『不懂愛』,不知道自己失智、不覺得自己生病、甚至也不懂生死。」曹醫師說,這是返老還童的任性之處,更是可愛之處。
「我常覺得,高中離開父母,經歷求學、就業、結婚,直到母親失智後才能再度同住,該格外珍惜。」曹汶龍面對家人的遺忘,他選擇回報親恩,「當我老了就知道怎麼走。」
「當你陪著父母走完一生,就能了解整個過程,輪到我們自己走的時候,就不會過度擔心。」──曹汶龍
製作群
謝承恩、曾梓倩、楊殿宏、舒懷緯/製作
曾梓倩/插畫繪製
謝承恩/攝影
照片/曹汶龍、聶志高提供
還有其他閱讀推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