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

十二夜後仍不見曙光

蔡百蕙、李毓康、歐昶廷、楊殿宏/製作

今年2月4日起,公立動物收容所全面實施零撲殺,收容動物再也沒有過了12夜,無人認養就被人道處理的命運,然而,政策上路半年後,實際調查採訪發現,看似友善動物的零撲殺,引起極大反撲,街頭人狗衝突加劇,犬隻所內死亡大增…

       

歐昶廷/攝影

比較2016年和2017年的農委會收容所統計資料,發現多個公立收容所都出現收容爆量的情況。

零撲殺執行後,為了避免收容所爆量,各縣市動保單位紛紛實施精準捕捉。所謂精準捕捉,就是除非小狗有攻擊或追車咬人,才會派員處理,到現場後,還要訪問當地村里長,確認攻擊行為,報案人也等在現場明確指認。

       

李毓康/攝影

自2017年起,各地收容犬隻數大減,「去年1年收了快3000隻,今年1到6月才收了300隻,大概能夠協助處理5分之1的量而已。」

       

農委會/資料來源

零撲殺上路後,提升認領養率、以解決收容爆量壓力,顯得格外重要。檢視2017年1到7月的收容所的認領養率,皆比去年明顯增加,各縣市努力提出多元認領養方案固然是關鍵。

       

歐昶廷、謝婷婷/攝影

「民眾很會變通,會找出自己的路走。」,就算收容所爆滿,如果有民眾「拾獲」流浪動物帶來,根據動保法第14條一定要收,「最近發現大家怎麼這麼會撿,以前撿到的都是1隻、2隻,現在會動不動就拾獲一整窩,都說是撿到的。」

       

歐昶廷/攝影

零撲殺後,一般民眾的認養數量是有極限的,面對送不出去的狗,就要禁錮終身。協會建議導入訓犬資源,較兇猛的犬隻,也許訓練後可作為工作犬,老病殘犬則需投入更多的醫療資源。

       

農委會/資料來源

「民眾很會變通,會找出自己的路走。」,就算收容所爆滿,如果有民眾「拾獲」流浪動物帶來,根據動保法第14條一定要收,「最近發現大家怎麼這麼會撿,以前撿到的都是1隻、2隻,現在會動不動就拾獲一整窩,都說是撿到的。」

       

歐昶廷/攝影

在人道處理率大降的同時,所內自然死亡率卻顯著地提高。美國收容所獸醫協會報告,並綜合比較農場動物的自然死亡率建議,台灣動物收容所的平均所內死亡率應在2.5%以下,超過2.5%即為不友善收容所。

       

農委會/資料來源

當零撲殺執行後,收容所會快速爆滿,動物為了競爭空間、尊卑和食物而互相攻擊,就造成群體動物的焦慮,而這樣的焦慮會降低整群動物的免疫力,使得疾病在收容所內極易發生並快速傳播,更使得自然死亡率大幅升高。

       

歐昶廷/攝影

「零撲殺」和「零安樂」的主要區別,零安樂係指收容所內動物都不得人道處理;目前法規規定的零撲殺,則是禁止收容所為降低收容壓力,撲殺健康的動物,患有法定傳染病、重病無法治癒、嚴重影響人畜健康或公安則不在此限。

       

農委會/資料來源

人狗間的衝突增加,民怨上升之後,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虐狗案件頻傳,各地動保團體回報,不僅民眾投訴狗咬傷人的案件增加,各地發生毒殺犬隻的案件也增加了...

       

*部分手術畫面經過變色處理 歐昶廷/攝影

流浪犬絕育不是零撲殺政策的配套,現在只是在錯誤的政策後,回頭去找正確的方法減少流浪狗族群的數量。

       

歐昶廷/攝影

以慈悲為出發點的零撲殺,卻引發街頭人狗衝突升高和棄養增加等反效果,人類的錯誤,受苦的永遠是動物,檢討零撲殺的同時,也應重新思考慈悲的定義。

       

歐昶廷/攝影

還有其他閱讀推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