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經炙手可熱的寵物明星,到人人喊抓的外來入侵種,綠鬣蜥民國109年正式被列為有害外來物種,政府還編列預算進行移除。不過,在中央的政策下,有民眾「自發性」進行綠鬣蜥捕捉行動,未經專業訓練的動作,不僅引發動虐待動物爭議,更會造成綠鬣蜥野外族群擴散的問題。
農委會統計,全台108年移除的綠鬣蜥數量達8068隻、109年為15481隻,而從110年1月到8月已經移除17643隻。移除數字逐步攀升的原因,除了可能是綠鬣蜥野外族群仍未受到控制,也有可能是移除團隊努力下的結果。
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要回到中央在108年要求各縣市政府,不再設定綠鬣蜥的移除數量上限,才會讓移除的數字「愈來愈漂亮」。
綠鬣蜥是植食性動物,不僅在中南部造成農損,成年後因體型龐大,還會發生「酷斯拉」入侵民宅、釀成交通事故的新聞。受到污名化的綠鬣蜥,卻被迫成為殘酷虐殺的主角,有心人士帶頭用空氣槍、彈弓、十字弓等工具移除綠鬣蜥,甚至還因此成為社群媒體上的「英雄」。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陳宣汶直言,「入侵種,本身不是自己移動到台灣,綠鬣蜥同樣不是自願要來台灣、要到野外繁殖。牠本身沒有錯,因此不該受到無謂的虐待,而被移除的手段也該受到規範。」
對此,各縣市政府開始舉辦教育實務訓練,讓有意願參與移除綠鬣蜥的民眾,可以在遵守法令,以及秉持人道處理下,快速進行移除作業。然而,民眾對綠鬣蜥的相關知識仍不足,加上社會對牠的誤解,外界恐怕難以想像,一隻身上中槍、中箭的綠鬣蜥,如何苟延殘喘數個月後,才因為傷口惡化死亡。
公蜥在交配期體色會轉為橘色,並在顯眼處吸引異性。翻攝自屏東縣萬丹鄉交流地
除了隨意獵捕的人道問題,民眾任意捕捉綠鬣蜥,也會造成牠們棲息地擴散。陳宣汶解釋,「一般民眾比較常在綠鬣蜥交配期看到它們,也就是每年的9月到隔年1月,因為公蜥這期間的身體會轉為橘色,並站在顯眼處吸引母蜥過來。」
也因此,交配期的公蜥成為顯眼的獵捕對象,陳宣汶進一步解釋,「照理來說,交配期該主要移除的對象,是即將產卵的母蜥,對壓制族群成長才比較有效」。但有時公蜥剛出來,民眾就去攻擊,可能會導致綠鬣蜥放棄這個交配場域,反而更難控制它們的位置,也讓研究單位在移除、追蹤作業上日趨困難。」
如今,政府明定「移除指引」,未受專業教育訓練的民眾任意獵捕綠鬣蜥,視同觸法,另一方面,也對「安樂死」的方式重新定義,希望在兼顧動物倫理與人道立場下,移除作業能更有效率,減少對台灣生態環境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