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侏儸紀公園》帶來的熱潮,讓外型酷似小恐龍的綠鬣蜥以「萌寵」之姿輸入台灣,然而,這段蜜月期卻相當短暫,因為身長可達兩米的生長特性,隨之而來的棄養潮衝擊台灣生態。更棘手的是,隨著移除作業展開,綠鬣蜥也變得更聰明,會躲避「獵人」追捕。
源自中南美洲的綠鬣蜥,幼年時期體色翠綠、嬌小,但隨著長大天敵變少,身形不再嬌貴,且體色轉為褐色、灰綠色。這樣的轉變,讓許多飼主沒做好心理準備,於是選擇野放,讓綠鬣蜥在野外逐漸繁衍出群體。
陳宣汶指出部分民眾的「便宜行事」,導致綠鬣蜥在野外擴散。記者張克銘攝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陳宣汶指出,某些不肖商人為減輕飼養壓力,加上「野生」綠鬣蜥因不斷繁殖,花色比人工飼養更具特色,故會刻意將它們丟到野外放養,待有需求時再去獵捕。這些便宜行事的行為,悄悄改變了台灣中南部的自然生態。
陳宣汶表示,最早在民國93年時,綠鬣蜥首度在高屏地區的野外被發現,當時保育意識不佳,且對於這類外來種的認識程度不高,所以政府單位以及民眾都沒有警覺性。
綠鬣蜥喜吃果實、嫩葉,加上挖土產卵的特性,極易破壞農作物以及生態環境,加上在台灣幾乎沒有天敵,讓牠們一步步擴張活動範圍,最北來到彰化地區,最多則集中在屏東、高雄、嘉義,這些地區去年捕獲的綠鬣蜥量最多。
林務局在109年8月正式將綠鬣蜥列為「有害外來物種」, 並公告有飼養綠鬣蜥的飼主,同年11月30日前須向當地政府登記,此後若發現有人違規飼養,將處罰金1到5萬並沒收。
綠鬣蜥飼養須登記。記者姜國輝攝
只不過,嘉義縣農業處畜產保育科長石蕙菱坦言,登記政策成效有限,因為單就嘉義線來看,僅有18隻綠鬣蜥被登記飼養。甚至林務局統計全國登記的綠鬣蜥數量,也才723隻,對比各縣市移除隻數,真的是天壤之別。
對移除作業來說,更大挑戰是綠鬣蜥變聰明了。陳宣汶指出,綠鬣蜥的捕獲量於109年達到高峰,不過110年8月為止,嘉義縣府獵捕到523隻綠鬣蜥,數量明顯比去年同期還少,「這有兩種可能,一是綠鬣蜥在嘉義的野外族群確實變少,再來是綠鬣蜥變聰明了。」
何篤誠(左)與移除團隊成員,進行例行性的夜間移除工作。記者張克銘攝
嘉義大學移除團隊成員何篤誠也對此「有感」。他舉例,過去有些綠鬣蜥可能就待在伸手可及的樹枝上,不必使用工具就能輕鬆移除,「現在有些綠鬣蜥都躲到三層樓高的大樹上,移除團隊使用的套鎖工具受到限制,也讓移除作業上變得困難。」
他們也以自身經歷呼籲,民眾不要私自獵捕,因為有可能會導致綠鬣蜥離開原本的棲息地,甚至改變習性,這樣的變因,都會讓研究團隊在移除作業上,帶來更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