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工作者吳尚融3年來花光存款、到處借錢,從裝備、拍攝到出書,砸了上百萬元,只為忠實還原軍服樣貌。這是他第一次出書,但題材受眾較小,注定以賠本收場,他說,過去研究中國軍史時,接觸到許多軍服照片,但相關記錄零碎不全,常常只能從老兵口中一窺端倪,讓他萌生出書的念頭。

中國從晚清到民國,歷經抗戰、內戰,走入兩岸分治,不同時期的軍服有各自的故事。吳尚融多方奔走,除了訪問老兵,也考據並比對軍服細節,如今《中國百年陸軍軍服》順利出版,填補了軍服史料,也讓後世研究者能一探各時期的國軍樣貌,忠實還原歷史細節。

《中國百年陸軍軍服》

近年來,許多影視作品不重視服裝及道具考究,還有不少抗日神劇張冠李戴。在這些戲劇中,國軍形象往往是「武裝到牙齒」的德械軍人,不僅頭戴M35鋼盔,還手持M3衝鋒槍等先進美械,更別提「彈打軍機」、「手撕鬼子」等誇張情節了。

針對這樣的誤解,書中都有詳細解答,例如中央軍出現德式頭盔,被許多人稱為「德械師」,可事實上德國進口的裝備不全面,全副武裝的士兵也非多數,主要是受到德軍單兵教練所影響較深,因此應稱為「德式師」。

另一個常見的疑惑是「為何抗戰軍服顏色不一?」書中也有答案:當時國家財政困難,黃綠染料比較昂貴,藍灰染料相對便宜,所以即便軍服的法定標準色是「草黃色」,仍有不少地方軍以藍灰色為主,這一情形到了抗戰中後期更為普遍。

吳尚融前前後後大概花了100多萬元,但他不後悔,「原本的目的就不是賺錢,是想說把它做完,真的是不計代價在做,期間遇到很多人幫助我,有香港人、大陸人,以及台灣軍事歷史重演協會的朋友們,借錢借裝備的都有,也有無償捐助,金剛出版社很看重百年軍服這個題材,因此幫忙出版、發行。」

不過,這本書無法在中國大陸出版、流通。吳尚融說,「大陸很多人想買,還得透過別人寄過去,這本書在那邊是違法的,因為他們無法接受1949年後的中華民國。」

現在吳尚融成立「軍式風格多媒體工作室」,將中國百年陸軍服裝流變拍攝成影片,更出版彙整書籍,不僅成為相關領域的里程碑,未來也將幫助更多文史研究者前進。

搶在老兵凋零之前,吳尚融系統性地彙整資料,將3年來的心血出版成冊,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後人能清楚了解這些軍服的「前世今生」,進而認識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戰事困難,「我希望未來有人去查這些服裝時,能透過我整理出來的資料,一眼知道當時情況。」

在相關歷史逐漸遠去的現在,許多導演和編劇為了博取收視,各顯神通,雖然戲謔和誇張效果足了,卻離史實更遠了,那些尚存的老兵見到此情此景,不知作何感想,所幸不少民間研究者已在努力,致力還原大時代的故事。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