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軍,被迫在民族情感和個人生存間抉擇,背負「漢奸」罵名,又游移於各方之間的「灰色部隊」。文史工作者郭冠佑長期研究中國偽軍,從2014年起訪問超過200位外省老兵,記錄非主流老兵的口述歷史。

在台灣,這些老兵自認「不光彩」,鮮少談論關於自己的過往,但對郭冠佑來說,這些更加接近大時代的完整面貌,「偽軍其實是很現實的產物」。

中國抗戰史上,有一群由本地人組成的部隊,協助日軍維持佔領區的治安,或掃蕩當地游擊隊,被通稱為「偽軍」。根據傀儡政權所在的範圍,他們可能是「滿州國軍」、「和平建國軍」或「華北治安軍」,總兵力一度高達118.6萬人。

歷史充滿灰色地帶,不如抗日神劇描繪的那般正邪分明,更多時候是大時代下的逼迫,或小人物求生存的無奈。日本投降後,這些軍人捲入內戰,卻不受待見,或遭政治清算,在史書上的記錄少之又少。

郭冠佑表示,他高中時因緣際會接觸到抗戰史,但關於偽政權的記錄非常少,讓他開始注意到抗戰史的灰色地帶。訪問之初,他並沒有主流(中央軍、空軍)與非主流(偽軍、游擊隊、共軍、海軍、特務)之分,但走進眷村國宅、老公園及榮總,才發現不少退伍的基層老兵與偽政權有關。

他指出,通常華人圈比較樂意研究中央軍、八路軍或新四軍,這些部隊形象較為正面,反觀形象黑暗的偽軍有著一個「不乾淨」的身分,長期受到大眾忽視。

事實上,即便是以中央軍身分來台的老兵,抗戰時也可能是偽軍或共軍,「可見我們平時認為黑白分明的團體,還是會有很大的灰色地帶,歷史不全然是統治者的視角。」

郭冠佑說,他從訪問之初就未抱持任何「高大上」理念,也沒有政治包袱,一心只想記錄快要消失的口述歷史,盡可能將那個時代的觀點、風俗和生存模式呈現出來。

在這個基礎上,「實事求是」、「求真」是郭冠佑的主要理念,每次訪問完,他都會比對史料作考證,不記錄演義性質濃厚的野史,也不留下現實選舉的政治評論。

他認為,許多加入偽軍的老兵是為了求生存,出於時代的被迫,畢竟偽軍就是小人物的視角,如果非要把歷史一刀切,分出個非黑即白,「很多時候,過度強調正義,往往會變成偏見的奴隸,所作所為跟得到的結果,會比惡意來得更加惡意。

郭冠佑希望,這些非主流的口述歷史,能讓後代人們回顧時心胸開闊,不抱成見,也讓這些老兵及後代子孫,能勇敢說出自己的故事。

回到最上面